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的“倒严”风云:嘉靖为何最终决定抛弃严嵩?
一六世纪的京城,不太平。东南大事、朝堂风云,全都搅得官僚气息难掩腥味。朝服之下没几个人能安然自得,连皇帝嘉靖都在深夜独自长叹。就说严嵩,这个名字如今几乎成了权力的阴影,他才是这部剧里挥之不去的幽灵。权臣呢?是不是终归还是得靠皇帝一声令下,才算数?其实,权力从来
一六世纪的京城,不太平。东南大事、朝堂风云,全都搅得官僚气息难掩腥味。朝服之下没几个人能安然自得,连皇帝嘉靖都在深夜独自长叹。就说严嵩,这个名字如今几乎成了权力的阴影,他才是这部剧里挥之不去的幽灵。权臣呢?是不是终归还是得靠皇帝一声令下,才算数?其实,权力从来
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,严党当道二十多年,清流前仆后继要将他们拉下马。
海瑞和王用汲去省里开会,本以为能商讨财政改革,结果一到地方就被高规格接待。每人每日住宿费高达20两银子,连毛巾都是100两一匹的松江棉布。钱哪去了?就这么花的。
严嵩是内阁首辅,深得嘉靖皇帝的信任,在朝廷中权势滔天。鄢懋卿作为严嵩的党羽,有了强硬的后台撑腰。严嵩为了自身利益也会对鄢懋卿的行为有所袒护,因为鄢懋卿在盐政等事务中的贪墨所得,有一部分会作为利益输送给严嵩。例如,鄢懋卿每次出巡盐政后的收获,都会拿出相当比例孝敬
然而,改稻为桑那事儿搞成了一团糟,最后变得一地鸡毛后,严党已然处在了摇摇欲坠、即将崩盘的边缘了。
我们先从最基本的“七三分账”说起。它听起来像是个简单的财政划分:盐税收入,中央拿30%,地方拿70%。听起来不是什么大问题,但问题就出在这个“七三”上——为什么地方要占这么多?而且,地方掌握了这些钱,意味着地方官员有了更多的财力,可以做更多的事,甚至能“养”起